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中藥半月談 | 南沙參

藥葫蘆娃
原創(chuàng)
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合理用藥等相關知識,提高公眾健康素養(yǎng)。
收藏

· 典故趣聞 ·

沙參為什么叫沙參?有權威且簡短的回答,來自明代李時珍的“釋名”。他說:“沙參白色,宜于沙地,故名?!?/p>

沙參,別名鈴兒草,也稱鈴兒參。這是以花的形狀而命名。在吉林之地稱其燈籠菜,同樣也是因花而命名。

每年的開花季節(jié),沙參開出的是紫色的鐘狀花,人們俗稱它為鈴鐺花,一串串的,漂亮極了。因此沙參是野外極具觀賞性的植物,又是常用的中藥材。人們很熟悉它,所以有像“風吹不響鈴兒草,雨打無聲鼓子花”這樣流傳很廣的諺語聯(lián)句。

沙參的藥用很早,首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中把它列為五參之一:“此沙參并人參是為五參,其形不盡相類,而主治頗同,故皆有參名?!逼渌幉膶傩缘膭e名,還有如白沙參、白參、泡參、泡沙參,甚至有稱它為土人參的,歷史上也有過用它偽充人參的情形。這都指向明代以前所通行使用的中藥材“南沙參”,其植物來源為輪葉參沙或沙參。


圖:步瑞蘭

李時珍對它的植物學描述較為詳實:

“時珍曰:沙參處處山原有之。二月生苗,葉如初生小葵葉而團扁不光。八九月抽莖,高一二尺。莖上之葉則尖長如枸杞葉而小,有細齒。秋月葉間開小紫花,長二三分,狀如鈴鐸,五出,白蕊,亦有白花者。并結實,大如冬青實,中有細子。霜后苗枯。其根生沙地者,長尺余,大一虎口;黃土地者則短而小。根莖皆有白汁。八九月采者,白而實;春月采者,微黃而虛。小人亦往往縶蒸壓實以亂人參,但體輕松,味淡而短耳?!?/p>

古代醫(yī)藥文獻中的沙參僅指向南沙參。至清代《本草綱目拾遺》與《本經(jīng)逢原》兩書問世以后,始將沙參分為南、北沙參兩種藥材,《中國藥典》就是以南沙參與北沙參為正式藥材名稱的。

· 藥材來源 ·

為桔??浦参镙喨~沙參或沙參的干燥根。

· 性味歸經(jīng) ·

味甘,性微寒。歸肺、胃經(jīng)。

· 功效主治 ·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

適用于肺熱燥咳,陰虛勞嗽,干咳痰黏,胃陰不足,食少嘔吐,氣陰不足,煩熱口干。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克。

· 食療推薦 ·

南沙參白鴨煲

原料:南沙參15克,紅棗6個,白鴨1只,料酒15克,姜10克,蔥15克,鹽、味精、胡椒粉適量。
做法:1.將鴨宰殺,除去毛、內臟及爪;鮮南沙參洗凈,切3厘米長的段(或應用南沙參飲片10克);紅棗洗凈,去核;姜拍松,蔥切段。
2.將鴨、南沙參、紅棗、姜、蔥、料酒同放煲內,加棒骨湯適量,置大火燒開轉小火煲60分鐘,加入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即成。
功效:養(yǎng)陰清肺,祛痰止咳,適宜于久咳咽干、喉痛等癥的食療調養(yǎng)。
沙參百合粥

原料:南沙參15克,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先煎南沙參、百合,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熟粳米后加入冰糖,稍煮成稀粥。每日早晚溫熱食。
功效:養(yǎng)陰、潤肺、養(yǎng)胃、祛痰、止咳,對改善津傷口渴、肺燥干咳、食少厭食、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癥狀,有食療調養(yǎng)作用。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服。
清代黃云鵠《粥譜》云:“用沙參、粳米、冰糖煮粥,潤肺養(yǎng)胃,熱病口渴有效?!?/p>

· 溫馨提示 ·

臨床不宜與藜蘆同用。

評論
飛馬騰空
太師級
閱讀理解
20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