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麗絲夢游仙境》里有這樣一個神奇的片段:愛麗絲喝下了桌子上的果汁,身體就變小了,到了屋子里之后,身體又變了回去。這看上去很神奇,充滿了魔法魅力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能不能復制呢?其實早在1934年,美國的一位眼科醫(yī)生艾姆斯就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擁有著同樣神奇“魔法”的小屋。
在這個房間中,相同身高的人站在左右兩邊不同位置的視覺效果會完全不同,只需要在這個房間里走兩步,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從一個“巨人”變成一個“侏儒”。
這是為什么呢?我們先來看這張圖。圖中哪根線看起來更長呢?大家肯定會認為上面的線更長。因為我們的大腦認為鐵軌是向遠處延伸的,這根線正在遠離我們,因此以鐵軌作為對照,我們的固有經(jīng)驗會使我們認為上個面那根線更長?,F(xiàn)在我們把這個鐵軌背景去掉,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兩根線其實是一樣長的。這就是大小恒常性錯覺,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使我們對物體的大小出現(xiàn)了錯誤的判斷。
現(xiàn)在大家知道艾姆斯房間的原理了嗎?沒錯,就是通過屋內的背景給我們提供錯誤的景深尺度,使我們產(chǎn)生錯覺。事實上,后面的墻并沒有與我們平行,而是斜的等腰梯形,小屋內的地磚以及壁柜的形狀其實是梯形,只是看起來像矩形,這樣就可以掩飾房間的傾斜。當然,人也不是一大一小,而是一遠一近。正是我們先入為主地在腦中構建出了正常的房間形狀,忽視了變化的可能是房間這個問題,所以無論房間變成什么樣,我們都習慣的以房間的構造是正常的這一前提進行思考,這樣其實誤導了我們對真實情況的判斷。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錯覺現(xiàn)象呢?首先,我們要理解一件事:人對世界的認知,本身是來自于大腦的認識。
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從感覺開始的,感覺包括了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反應,是人類探索世界中必不可少的一步。簡單來說,沒有感覺,我們就無法認識世界。
舉個例子:當我們有生以來第一次見到蘋果這個物體時,是如何感覺它的?可能第一步是通過視覺去觀察它的顏色、形狀??赡苁峭ㄟ^觸覺去觀察它的質感,軟硬。也有可能是通過嗅覺或是味覺。當我們用這些感覺去了解“蘋果”這個物體之后,我們就會對這個物體有一個總體上的概括。這個時候,對于“蘋果”的知覺就產(chǎn)生了。
也就是說,人通過各種感覺得到了片面的、不完整的信息。這些信息經(jīng)過大腦的綜合與解釋,產(chǎn)生了對于某個事物整體上的認識,了解了它的意義,這個過程就是知覺。
在知覺過程中,當知覺的條件在一定范圍內發(fā)生變化時,人的知覺仍然保持不變的特性就叫知覺的恒常性。它能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穩(wěn)定性,對我們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知覺恒常性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
像這張圖,當一輛汽車從遠處向我們駛來,投射到我們視網(wǎng)膜上的影像就會產(chǎn)生一個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我們可以判斷出來這是同一輛汽車,而不是許多輛大小不一樣的汽車,正是由于大小恒常性的作用。
這個紅色的杯子,一半有陽光照射,一半沒有陽光照射,顏色的飽和度不相同,但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杯子而不是兩個不同顏色的杯子,正是由于顏色恒常性的作用。
這幾扇門開合的角度不同,我們看到的形狀也不相同,但是我們還是會認為這是同一扇門,這就是形狀恒常性的作用。
再看這張圖。在這個棋盤格上,大家仔細觀察,A和B兩個區(qū)域的亮度一樣嗎?我聽到大家說A比B暗。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它們的亮度是相同的,但是大腦想要補償綠色圓柱投射下來的陰影,并且兩個色塊周圍都有明暗邊界對比,看上去A區(qū)域比周圍都要暗,B區(qū)域比周圍的都要亮,所以我們會覺得A就是暗的而B是亮的?,F(xiàn)在我們把A、B兩個區(qū)域單獨裁剪下來,這時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它們的亮度是一致的。
這些現(xiàn)象也說明了,除了外部的感官刺激,知覺其實也包括心理加工的過程。
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一個三維世界,而我們的眼睛看到的其實是物體在視網(wǎng)膜上的成像,所以我們獲取的信息是二維的。經(jīng)過大腦對這些信息的加工,為我們還原了一個“客觀”的世界,這樣我們就可以以二維視野生活在三維世界中,從而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
但是,人的感覺器官的工作能力是有限的,而大腦對信息的加工能力也是有限的,要保證所有的信息都有一個恒常性很不容易,難免會出錯。因此,在特定情況下的知覺錯覺我們無法避免。也就是說視錯覺的產(chǎn)生原因正是知覺恒常性。既然知覺的恒常性會讓我們產(chǎn)生錯覺,那么如果沒有這一特性我們的生活會不會更順利呢?大家來想一想,如果缺失了形狀恒常性,那么我們看不同字體的字母S,會認為是不同的字母。如果缺失了顏色恒常性,那么藍光下的白紙會變成藍紙。如果缺失了大小恒常性,那么我們會把遠處開來的車認為是不同的車。缺失了這些恒常性,大腦需要處理的信息遠比現(xiàn)在要多得多,這會使我們無法正常地生活。
海倫凱勒曾暢想,“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但事實上,那些從小失明的患者,即便長大后通過手術恢復了視力,但因為錯過了大腦建立知覺恒常性的時機,而無法理解自己的視覺,他們睜著眼睛卻寸步難行,以至于他們中絕大多數(shù)又會選擇再次回到黑暗。
我們通過感官來認識的世界是局限的,所以我們要想正確地認知這個世界、還原這個世界,就要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去探索,也正是我們保持著對真相的求知欲,我們才能在科學道路上不斷前行和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