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屬于涉禽類,身體是白色的,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和腿長。體長通常在60~80厘米之間。其羽毛主要為白色,成鳥在繁殖期間頭后枕部有長而呈發(fā)絲狀的黃色冠羽,前頸下部有黃色頸圈。非繁殖期冠羽不明顯且色淡,無頸環(huán)。黑臉琵鷺的額、喉、臉、眼周和眼先全為黑色,且與嘴的黑色融為一體,形成其獨特的面部特征。黑臉琵鷺的嘴長而直,黑色,上下扁平,先端擴大成匙狀,與中國的古典樂器琵琶相似,因此得名。
黑臉琵鷺主要棲息于湖泊、水塘、沼澤、河口至沿海灘涂的蘆葦沼澤地。它們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性機警避于人,在海邊潮間地帶及紅樹林和內(nèi)陸水域岸邊淺水處尤為活躍。黑臉琵鷺常在灘涂濕地中覓食,這些濕地是它們重要的食物來源地。
黑臉琵鷺主要在淺水灘涂上覓食,平時吃一些水生動物,比如魚和蝦等。捕食時,它們將扁平的嘴喙插進水中或泥中,一邊攪動一邊前行,并通過嘴部敏銳的觸覺尋找藏在泥沙里的魚、蝦、蟹以及軟體動物,抓到后我會用嘴緊緊夾住獵物,然后將嘴巴提出水面把獵物一口吞進肚子里。有時為了換換口味,我也會吃一些昆蟲和水生植物。
黑臉琵鷺具有顯著的遷徙習性。每年3-5月份,它們會從主要越冬地,如臺南市的曾文溪口,飛抵中國東北部的繁殖地,大連莊河市等地覓食、繁殖。這一遷徙過程是黑臉琵鷺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們在繁殖地筑巢、產(chǎn)卵并孵化幼鳥。
黑臉琵鷺一年繁殖一次,每年的4~8月為繁殖期,其繁殖地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陸遼東半島的大連,以及東亞的朝鮮、韓國三八線附近的一些島嶼上。位于莊河市石城鄉(xiāng)形人坨和王家鎮(zhèn)元寶島的大連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qū),是已知黑臉琵鷺在我國大陸的唯一繁殖地。黑臉琵鷺的越冬地主要在臺灣臺南縣的曾文溪口,其數(shù)量約占世界總量的二分之一。黑臉琵鷺每年都往返于海峽兩岸之間,兩岸人民的交流每年都在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兩岸人民都因擁有黑臉琵鷺而感到自豪,又同時感到保護好黑臉琵鷺的責任重大,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心愿:祝愿黑臉琵鷺種群不斷發(fā)展擴大,在海峽兩岸自由飛翔。
黑臉琵鷺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也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列為瀕危物種。為了保護黑臉琵鷺及其棲息地,各國政府和環(huán)保組織在黑臉琵鷺的主要繁殖地和越冬地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qū)和濕地公園。這些保護地不僅為黑臉琵鷺提供了安全的棲息環(huán)境,還促進了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恢復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位于中國遼寧省的雙臺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就是黑臉琵鷺的重要繁殖地之一。
黑臉琵鷺不僅是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重要成員,更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焦點物種。了解其生活習性、關注物種現(xiàn)狀、積極參與生態(tài)保護,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攜手努力,為黑臉琵鷺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生存環(huán)境,確保它們能夠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xù)在濕地中優(yōu)雅地飛翔。
參考文獻:
[1]. 與潘豪.優(yōu)雅美麗的“黑面天使”——黑臉琵鷺[J].圖說科學.
[2]. 蘇大鵬.黑臉琵鷺返鄉(xiāng)記[J].經(jīng)濟日報.
[3]. 曹梓軒.條子泥濕地上的“黑面舞者”——黑臉琵鷺[J].神秘大自然.
[4]. 胡毅田.黑臉琵鷺的千里情緣[J].自然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