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南京市博物總館:古都海韻

中國航海博物館
中國航海博物館官方賬號,一起去航海!
收藏

跨長江而踞的六朝古都南京,雖然不直接臨海,卻憑借通江達海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自古以來就與航海結下了不解之緣。

南京市博物總館文物重器,就在中國航海博物館『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

今天的“大海就在那”探展日志,讓我們走進『大海就在那:中國古代航海文物大展』展廳,品讀南京市博物總館帶來的精品文物,一同探尋六朝古都的航海傳奇。

明·造船工具(一組)

江蘇南京寶船廠遺址出土

明(1368-1644)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15世紀初,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等出使海外,希望耀兵異域,彰顯國威。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先后七次率領龐大船隊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作為明朝初年的都城,南京正是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大本營,而南京寶船廠就是為滿足多次下西洋所需而專門興建的造船基地。

寶船廠遺址位于南京市鼓樓區(qū)中保村,至今尚保留若干造船工作區(qū),并出土了船用舵桿、絞關木及各類造船工具,為我們今天了解和研究明代造船的水平與規(guī)模提供了實物依據(jù)。

明·洪保壽藏銘

江蘇南京洪保墓出土

明(1368-1644)

長57、寬57厘米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與墓志銘不同,壽藏銘是墓主人生前所制的碑。洪保壽藏銘在2010年發(fā)現(xiàn)于南京祖堂山南麓的洪保墓。

志蓋篆文“大明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洪公壽藏銘”,志文豎刻陰文楷書25行,共741字,是涉及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史料。

洪保(1370-?),字志道,云南大理府太和縣人。他與鄭和同是出自云南的同鄉(xiāng),據(jù)推測,應是在洪武十五年明朝大軍攻克大理、平定云南之際,與鄭和一并被虜閹進宮。之后,洪保追隨明成祖朱棣多年,歷任內(nèi)承運庫副使、都知監(jiān)右少監(jiān)、都知監(jiān)太監(jiān)等職,其名也是朱棣所賜。

洪保還是鄭和下西洋使團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從永樂元年(1403)至宣德八年(1433),他先后擔任副使、正使,七次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并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活動時與鄭和、王景弘同為正使太監(jiān)。

壽藏銘的銘文中就道出洪保曾“航海七度西洋”,并具體記載了其中的兩次:一次是永樂紀元,洪保以副使身份出使西洋諸國,乘坐五千料巨舶出海;一次是宣德五年,也就是最后一次下西洋。銘文還記錄了下西洋所到達的占城、爪哇、古里等國家和地區(qū),印證了相關的歷史文獻記載。

北宋·長干寺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

江蘇南京長干寺地宮出土

北宋(960-1127)

通高15.5、通長35.2厘米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佛教傳入中國有海路和陸路兩條路徑。佛教經(jīng)由海路傳入東南沿海后,逐漸向中國內(nèi)地與北方傳播;同時,從陸路傳入中國的北傳佛教也不斷南下。處于南下與北上交匯之處的南京遂在六朝時成為佛教傳播與交流的中心,長干寺就是當時所建。

長干寺出土的北宋七寶阿育王塔

長干寺出土的北宋銀槨、金棺

南京長干寺最初建于東吳,后來經(jīng)歷了多次毀壞與重建。在南京市秦淮區(qū)寶塔頂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長干寺地宮中,出土了眾多精美的佛教供器,這是南京作為禮佛圣地、佛教繁盛的證明,更反映出千年前通過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生的文明碰撞,以及印度佛教在中國落地生根的過程。

在這些出土的佛教供器中,香料和用香器具占有很大比例。香在佛教中是供養(yǎng)佛、菩薩的重要貢品之一,象征修行者的持戒清凈。

長干寺出土的北宋鎏金銀瓶

長干寺出土的北宋鎏金銀香匙

這些北宋香具制作精美,主要有盛香的鎏金銀香薰、玉碗、琉璃杯,挑香的鎏金銀香匙、銀香箸,行香的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以及盛裝香水的鎏金銀凈瓶和琉璃凈瓶等。

在本次展覽中亮相的這件鎏金蓮花寶子銀香爐精致典雅,整體造型為一枝橫置的蓮花,花、葉、果實及枝莖一應俱全,是典型的宋代手持香爐,應為行香禮佛專用,因存世數(shù)量極少而異常珍貴。

北宋·長干寺鎏金銀香薰

江蘇南京長干寺地宮出土

北宋(960-1127)

通高13、口徑12.1厘米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博物館 藏

這件鎏金銀香薰同樣出自長干寺地宮。香薰整體近似球形,上、下兩部分造型相同,以子母口蓋合。通體鏤空,裝飾有卷草、蓮花及鳳鳥紋。頂部還帶有鎏金拉環(huán),便于提放、開啟。出土時,香薰中不但裝有香料,還存放著金幣、絲織品等其他供養(yǎng)物。

清·景泰藍皮筒鐘

清(1644-1912)

高23.5、長14.5、厚7.5厘米

南京市博物總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藏

西洋鐘是明末清初進入中國的西洋精巧之一。其中,皮筒鐘是一種便攜式小型旅行鐘,起源于18世紀的法國。這種鐘都有個外置的皮筒子,既便于拎攜,又能保護鐘體,所以稱“皮筒鐘”。

這件景泰藍皮筒鐘為法國產(chǎn),純手工制作,工藝精良。鐘內(nèi)部為銅制,外殼為景泰藍質,呈圓拱門狀,有4足外撇,全身遍布花卉紋。鐘體頂部有一小按鈕,輕輕按下就能報時報刻。

盛唐蒙元的海絲“奇葩”

開放多元的文化熔爐

煙花三月未至,揚州風物已來

下一期探展日志

一同走進揚州博物館航海文物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