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幻研究新星專訪(4)| 陶明玉: 科幻能帶來超越日常世界的

科幻空間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銳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動
收藏

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于2021年4月18日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共選拔出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等海內(nèi)外的30位高校學子及青年學者進行主旨匯報發(fā)言。論壇同時受到了中國科技網(wǎng)、中華網(wǎng)、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科普作家網(wǎng)、中國資訊網(wǎng)、新華訪談網(wǎng)、科普中國、科創(chuàng)中國、深圳商報、大學生網(wǎng)報等權威媒體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重要反響。為進一步展現(xiàn)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風采與面貌,凸顯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論壇組委會對30位參會研究者進行了專訪并集中推送,號召更多優(yōu)秀青年學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專訪

VO.4

陶明玉先后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現(xiàn)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已出版《明詩學術檔案》《小磨詩坊·田園》和小說集《南方草木狀》,參與12集動畫片《大禹治水》編劇。

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科幻的?您如何定義“科幻”?

陶明玉:

我對科幻的接觸最早可追溯到童年時期,那時候家里的黑白電視機播放過一些科幻電影如《終結者》等,但是當時年紀太小,看不懂,只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記憶。直到大學時期我才算集中地接觸科幻,那時候觀看了大量的科幻電影。

所謂“科幻”,就其名稱而言,是由科學(SCIENCE)與幻想(FICTION)組成,其內(nèi)容也是如此,是科學與幻想的結合,它表現(xiàn)的是一種以科學為方式的“可能世界”。但是科幻究其實質(zhì)與追求,乃是對人類命運的想象,它指向的既不是“科學”也不是“幻想”,而是“人類的命運”,這應該是科幻的“品格”。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

陶明玉:

科幻于我而言是一種學習、工作之余的調(diào)劑和娛樂。同時,我也意識到,科幻也帶給人一種全新的認識世界和感受世界的方式,例如我們?nèi)绾卧诤泼煊钪嬷邪卜艂€體的位置,如何在漫漫歷史中安置自己的人生,如何理解此生與彼岸,等等。也就是說,科幻也可以是對人生的一種啟發(fā)。在紛繁的現(xiàn)代社會中,一個具備反思能力的人定然會在某個時刻追問:人,應該如何超越自己的日常世界?或許,科幻能夠給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角。

在什么機緣下開始研究科幻?與最初接觸科幻相比,現(xiàn)在您對科幻的認知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陶明玉:

我本人并不專門研究科幻文學,對現(xiàn)當代科幻文學的發(fā)展和現(xiàn)狀也知之甚少,雖然看過不少科幻電影,但讀過的科幻小說僅限于《三體》。對于科幻,我完全是一個“門外漢”。我的專業(yè)是中國文學批評史,或稱中國古代文學。但在涉獵晚清小說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科幻小說作為中國古代小說中一種缺失的文類,自從引入中國以后,對中國小說的表現(xiàn)世界和敘述話語產(chǎn)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甚至對中國小說的現(xiàn)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因此我撰寫了兩篇相關研究論文。

參加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陶明玉:

從各位老師對我的論文評點中,我收獲了很多,如研究方法、論文規(guī)范等。對各位老師的細致、犀利、深刻的點評印象非常深刻。從這次論壇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中國的科幻研究已經(jīng)形成了一股力量,這股力量的生長壯大必將與科幻創(chuàng)作一道形成中國科幻發(fā)展的兩翼,推動中國科幻的穩(wěn)步前進。

您覺得本次論壇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下一屆論壇將會在線下舉辦,您能同時給一些建議嗎?

陶明玉:

這次論壇已經(jīng)辦得很成功了。暫無意見。

我們之前招募了一些熱愛科幻研究的同學,讓他們自選研究課題,以“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合作”和“師帶徒”的小組模式進行線上培養(yǎng),您覺得這樣的方式可行嗎?您會不會愿意參與?

陶明玉:

可行。如果在個人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是愿意參與的。

是否認同歷史感、現(xiàn)實感的匱乏與經(jīng)驗的同質(zhì)化是當代青年學術愛好者普遍面臨的問題?您認為自己擁有獨特的個人經(jīng)驗嗎?可以分享一下。

陶明玉:

所謂“歷史感、現(xiàn)實感的匱乏與經(jīng)驗的同質(zhì)化”這一問題,似乎是無法避免的問題。因為絕大部分人青年研究者都是經(jīng)歷了一個從小學到大學的模式化的受教育過程,本人也是這樣。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感謝這個時代,它在帶來同質(zhì)化的同時,也提供了更多平等的機會。而且我相信,個性的差異化和興趣的多元化仍然可以有效地避免當代青年研究者的匱乏感和趨同性,其關鍵在于個體是否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時代的野心。

您關注同代人的科幻學術研究嗎?是否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群體性特征或傾向?

陶明玉:

暫未關注。但是就我所知道的中文系中關注科幻文學研究的是存在的,但并不多。

感謝您對中國科幻發(fā)展研究及傳播做出的貢獻,希望繼續(xù)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別想說的嗎?

陶明玉:

看到有這么多年輕人對科幻有興趣,致力于科幻,我覺得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加油吧!

采訪 吳雨婷

整理 許藝琳

校對 趙文杰

排版 吳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