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幻研究新星專訪(9)| 焦旸:科幻貫穿在我生活的始終

科幻空間
最前沿的科幻消息,最新銳的科幻作家,最精彩的科幻活動
收藏

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于2021年4月18日圓滿落幕,本次論壇共選拔出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馬來西亞理工大學等海內(nèi)外的30位高校學子及青年學者進行主旨匯報發(fā)言。論壇同時受到了中國科技網(wǎng)、中華網(wǎng)、中國青年報、科技日報、中國作家網(wǎng)、中國科普作家網(wǎng)、中國資訊網(wǎng)、新華訪談網(wǎng)、科普中國、科創(chuàng)中國、深圳商報、大學生網(wǎng)報等權威媒體的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重要反響。為進一步展現(xiàn)青年科幻研究新星的風采與面貌,凸顯科幻研究的青春力量,論壇組委會對30位參會研究者進行了專訪并集中推送,號召更多優(yōu)秀青年學子加入其中。

2021

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專訪

VO.9

焦旸,現(xiàn)為太原師范學院文學院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9月將赴上海財經(jīng)大學人文學院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博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理論與批評,后人類與科幻議題。目前已發(fā)表論文6篇,主持科研項目2項。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接觸科幻的?您如何定義“科幻”?

焦旸: 最早還是不能免俗地要追溯到小學時期看的凡爾納全集,從此科幻就成為一顆埋藏在我心靈深處的種子,成為打開我想象力世界的一扇大門,也成為我看待這個世界的一種底色。本科時期偏愛反烏托邦類的科幻作品,從老舍的《貓城記》到著名的“反烏托邦三部曲”,從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到巖井俊二《庭守之犬》,這類文本對當下的社會現(xiàn)實仍具有很強的啟示性,引人深思的同時散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研究生期間又著迷于科幻影視作品,不管是《降臨》《火星救援》《星際穿越》這類好萊塢工業(yè)體系的電影大片,還是《黑鏡》《西部世界》《愛,死亡和機器人》《菲利普·迪克的電子夢》等相對小眾的科幻劇集,科幻成為一個可以使我超越現(xiàn)實生活進而去思索更多終極問題的跳板。

在科幻的定義上,我還是比較認同蘇恩文所提出的“認知性陌生化”概念,一方面認知性即科學性的屬性要求科幻作品要符合現(xiàn)存的物理規(guī)律并具有邏輯上的合理性,另一方面陌生化即文學性的屬性又強調(diào)科幻作品要對科技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技術理性對人的異化上進行哲學層面的反思。

科幻在您的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焦旸:

科幻首先是我的興趣愛好,是我閱讀或是觀看文藝作品時的一大偏好。其次才是我的研究對象,是我的學術研究興趣點。因此無論是學習還是閑暇,科幻貫穿在我生活的始終。

在什么機緣下開始研究科幻?與最初接觸科幻相比,現(xiàn)在您對科幻的認知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焦旸:

作為一個剛剛踏上學術研究領域的文藝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我逐漸感受到了科幻文學研究在學界逐漸上升的勢頭;同時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我又很想將自己學位論文研究的題目和自身的興趣愛好相結合,于是選定了最為知名的科幻作家劉慈欣作為研究對象,并由此走上了我的科幻研究之路。

最初對科幻的研究比較狹隘地局限在作家作品的研究上,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的方向逐步延伸到科幻文類的總體特性,甚至會借由科幻進一步關懷技術異化帶來的倫理問題等技術哲學方面的問題。

參加首屆“科幻研究新星論壇”有何感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焦旸:

首先是有積極性,在此次論壇中我切實感受到不論是組織者還是參與者,不論是評議老師還是匯報發(fā)言的青年學者,大家都將全部身心投入其中,絲毫沒有因為線上的形式而束縛住彼此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其次是有歸屬感,通過參加此次論壇,我有機會聆聽了各位從事科幻研究的同仁同好的精彩報告,更有機會見識到從前“只見其文,未聞其人”的各位多年從事科幻研究的前輩老師的精彩點評,參與其中使我有種終于找到了組織一般的歸屬感。

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這次論壇給各位青年學者甚至整個科幻研究的未來所提供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首先體現(xiàn)在入選作者分布在博士、碩士、本科各個學歷層次上,其次體現(xiàn)在涉及的議題包括科幻文學、科幻影視、科幻教育、網(wǎng)絡科幻、科幻與社會研究等多種研究領域上,不論是從深度上還是從廣度上都展現(xiàn)出很強的且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可能。

您覺得本次論壇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我們下一屆論壇將會在線下舉辦,您能同時給一些建議嗎?焦旸:

如果在每一個分論壇后都設立一個簡短的討論環(huán)節(jié),可供各位師友甚至旁聽的觀眾對剛剛報告過的議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群策群力,對幫助作者進一步完善文章可能會有所裨益。

十分期盼第一屆線下的會議可以在申辦世界科幻大會的成都舉辦,并邀請到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個領域的專家進行一些科普性質的講座,開拓眼界的同時也有助于了解當下科技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以及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

我們之前招募了一些熱愛科幻研究的同學,讓他們自選研究課題,以“協(xié)同創(chuàng)新合作”和“師帶徒”的小組模式進行線上培養(yǎng),您覺得這樣的方式可行嗎?您會不會愿意參與?焦旸:

當然可行。非常樂意。

是否認同歷史感、現(xiàn)實感的匱乏與經(jīng)驗的同質化是當代青年學術愛好者普遍面臨的問題?您認為自己擁有獨特的個人經(jīng)驗嗎?可以分享一下。焦旸:

認同。但沒有深入地思考過個中緣由,可能和為了學術而學術、學術與興趣相脫節(jié)的大局勢有關。

您關注同代人的科幻學術研究嗎?是否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群體性特征或傾向?焦旸:

我本身也是個剛剛踏上學術道路的新手,還談不上能夠發(fā)現(xiàn)群體性特征的地步,但隱約有著“研究對象趨于同一且多集中在名家名篇”的主觀感受。

感謝您對中國科幻發(fā)展研究及傳播做出的貢獻,希望繼續(xù)為之努力,最后有什么特別想說的嗎?焦旸:

非常感謝論壇的主辦方能給予我這次寶貴的參會機會,短短兩天的議程密集且充實,在此我聆聽了各位從事科幻研究的同仁同好的精彩報告,開拓了眼界,更見識到各位在科幻研究界耕耘已久的前輩老師的精彩點評。之前看文獻、寫論文時總是挑燈夜戰(zhàn)、獨臥書齋所產(chǎn)生的孤獨感在這兩天里消失殆盡。讓我知道在學術這段旅途上,還是有很多先行者與同行者的,并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