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涯愛科學
7月11號,印度著名風景區(qū)琥珀堡發(fā)生一起雷擊慘劇。下午6時30左右,為躲避大雨,30多人擠在其中一個瞭望塔上,突然霹靂一聲巨響,一道閃電擊中瞭望塔,塔身被擊倒崩塌,很多人被埋在里面,還有人從高高的城墻上摔下來。事后統(tǒng)計死亡人數(shù)高達11人,另有17人受傷。
這是近年來印度受雷擊單次死亡人數(shù)最多的一次。
而7月11號當天全國各地共有72人因雷擊死亡,連續(xù)不斷的慘劇逼得印度總理莫迪辦公室連發(fā)五條推文表示哀悼。
這真是絕對恐怖的一天!
根據(jù)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的數(shù)據(jù),2017年有2,885人死于閃電,2018年為2,357人,而美國2019年死于雷擊人數(shù)才20人。
印度是不是世界上雷暴最多的國家呢?其實并不是。據(jù)統(tǒng)計,巴西年平均雷擊次數(shù)為5000至7000萬次,2020年記錄到數(shù)字更達到了一個恐怖高度——1.44億次,但巴西年平均因雷擊致死才130人左右。當然,這跟巴西地廣人稀有一定關系。中國也是雷擊災害最嚴重的國家,2007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當年全國因雷擊致死的人數(shù)是744人,這一數(shù)字已經(jīng)相當驚人了,但依然遠遠比印度的數(shù)字低得多。
造成印度雷擊死亡人數(shù)全球最多的原因主要有四個。
首先,天氣因素受地形季風影響,印度降雨量極大,東北部阿薩姆邦年降水量在4000 mm以上,其中乞拉朋齊地區(qū)更高達11735 毫米,有世界雨都之稱,而隨處可見的雷暴自然跟隨頻繁降雨而來??梢娪《壤讚羲劳鰯?shù)字之高,有一定的先天自然環(huán)境因素,跑不開,避不掉。
印度東北部的比哈爾邦,是印度非常有名的雷電致人傷亡的地區(qū),去年雨季期間,該地區(qū)幾乎每天都有2個人被劈死,死亡率比新冠病毒還要高。
其次,印度的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雷暴預警設施更是嚴重不足印度還有相當部分的人口密集地區(qū)甚至沒有通電,即便通電的地區(qū)也有不少家庭沒有電視機,更沒有隨身攜帶的手機,他們無法接收到天氣預警。有手機的,也常常因為信號缺乏而形同虛設。
很多貧民窟居住環(huán)境差,各種電視天線、電線等私拉亂接,大大增加了受雷擊的風險。由木板等易燃材料搭建的貧民區(qū),受到雷擊時也非常容易引起火災,次生災害嚴重。
再者,印度教育發(fā)展失衡,造成防雷安全意識差筆者認為這是造成印度雷擊致死嚴重的最主要原因。印度14~15歲的兒童、少年入學率排在世界第104位,而文盲率更高達近三億人,占全球的37%,其中女性更是數(shù)量大戶。
印度戶外課堂
很多人文化知識水平不高,基本科學知識甚至是空白,因而對雷暴的成因與危害缺乏足夠的認識,而政府部門對雷暴防護教育與管理的缺失,更是雪上加霜。
比如說,當雷雨來臨時,防范雷電的基本動作就應該是往低處跑,但在7月11號琥珀堡事件中,很多人連這點意識都沒有,反而擠在瞭望塔里避雨,這可是琥珀堡的最高處,是整個風景區(qū)最容易遭受雷擊的地方。人們這樣的行為,等于親手接受死神下達的死亡通知書。
最后,愚昧與迷信,有人甚至認為牛糞可以治療雷擊傷在印度,從普通民眾到上流人士,人們的迷信簡直不可理喻。比如,他們每天都有1個半小時時間段是不能做重大事情的,例如簽約,見客戶,談判。他們認為周六、日不能理頭發(fā),周二、周六的晚上不能剪指甲,認為這樣會帶來厄運。
2020年6月28日晚,印度恰蒂斯加爾邦3名正在稻田里干活的村民,為躲避突如其來的雷雨襲擊,居然特意躲在大樹下(本身這個動作就非常容易遭受雷擊),結(jié)果遭雷劈至重傷,然而,他們的家人不僅沒有及時將其送到醫(yī)院治療,而是迷信所謂的“牛糞治療法”,將三人埋在牛糞中,導致他們未能得到及時救治,其中兩人送醫(yī)后仍不治身亡。
2014年8月,馬哈拉施特拉邦一名叫Ramji的人發(fā)了瘋般要把一棵大樹砍掉,他的兒媳婦和孫子在這棵大樹上避雨的時候,遭受雷擊喪命。他認為“這是一棵會帶來厄運的不祥之樹。”
在印度,依然有很多人認為雷擊是天譴,只有做了壞事的人才會受到雷擊?;蛘哒J為,當?shù)啬承┤说男袨橛|犯了神明。
普通民眾有這樣的行為也就算了,可悲的是連政府的官員也對神明論深信不疑。一名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地方官員Prakash Kodke就相信,只有神明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他正在籌集資金建一座供奉Yogamaa的寺廟,Yogamaya是印度教中掌控閃電的女神。很多地區(qū)的官員都差不多有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官員為了選舉,興辦一些迷信的宗教場所和活動,是討好選民屢試不爽的方法。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國民的幸福跟國家的命運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國家管理若能崇尚科學,則為民之福,民之運,民之幸也。
來源:徐德文科學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