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神經決策學——決策四部曲

邏輯背景
國家職業(yè)健康管理師 創(chuàng)作方向和擅長:認知神經科學,筋膜學
收藏

神經經濟學-決策四部曲:

應該如何正確決策

人們是如何決策失誤的

智商與個體差異的決策能力關系

我們畢生發(fā)展的決策能力

神經經濟學——如何正確決策?

個人決策是相當困難的,個體的決策能力可能影響一生。在信息時代,我們發(fā)現(xiàn)一個重要問題,即個人決策能力和基于算法的應用是存在很大缺陷的,這導致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往往需要政策支持或者決策代理。比如說,高考志愿填報,保險購買,理財,健康管理,以及各種風險決策。只要是存在結果不確定,而個體有特定預期的時候,這個決策就是風險決策。

決策是基于個體價值觀和信念差異的,不同的價值觀和信念導致決策質量不同。并且,決策的質量并不由結果來判定,而是由決策的過程來判斷,這是由偶然因素干擾的,但一般來說,決策過程的質量和理性能讓個體獲得更好的決策結果。

一,信念評估

判斷決策選項的各種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在決策的各項選項中存在了結果預期,包括良好結果,不良結果的預期,對于這些結果概率的判斷即為信念評估。根據(jù)與外部標準的的對應程度及與其他信念的契合程度,我們可以測量個體的信念評估能力。即,我們對結果概率的判斷應該符合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概率理論。例如,互斥事件(比如生和死)的概率總和應該為100%;大部分人在大概率上,其身份應該是普通人,而在屬性上則更有可能突破“普通人。

二,價值評估

評估各種結果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決策的目標。為了做出明智的決策,人們需要有能力去評估他們選擇所帶來的可能結果的價值,即評估決策后可能結果的價值。對應法則認為,價值評估應該遵循沉沒成本規(guī)則,假設選項應該只對預期的未來結果進行評估,不應該考慮之前投入過多少成本。

沒有人會對不利的選項繼續(xù)投資。在博弈論中得出的結論和神經經濟學相符合,一旦出現(xiàn)不利于合作的事件則立刻止損,一旦有合作的可能即立刻從新合作。需要注意的是,對于選項價值的評估應該避免不同描述引起的框架效應,例如一項藥物價值評估95%的概率是安全的,和5%概率引發(fā)不良反應是等價的。

三,整合

結合信念和價值評估,選擇最有可能實現(xiàn)目標的選項。

做出好的決定也需要這樣一種能力,即依據(jù)信念和價值評估來評估相關結果,選出預期達到最大個人價值的選擇的選項比較能力。規(guī)范化決策理論通過將決策選項預期結果的概率乘以選項結果預期價值,來計算每個決策選項的期望值。

決策者需要系統(tǒng)的考慮所有可能的選項和所有選項的屬性。如果這些規(guī)范性策略能夠被精確應用,那么這些策略應該遵循契合法則,即符合邏輯:選項A的結果概率信念為80% 結果價值為1 ,選項B結果概率信念為60% 結果價值為2,選項C結果概率信念為40%結果價值為4,那么A小于B小于C,則有A小于C。

四,元認知

指對個體能力的了解程度

好的決策者需要了解他們決策的過程,自身知識以及自身能力的局限性。由此當他們在尋求信息或從別人處得到建議時能有所認識。這種能力通常采用知識檢驗,通過讓他們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信心評定來測量。當信心判斷符合整體表現(xiàn)時,這個決策者被認為有良好的自知力。

下一章:前瞻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人們做決定時會違反規(guī)范性規(guī)則 我們是如何在決策上犯錯的,以及如何避免決策失誤。

神經經濟學——人類決策的誤區(qū)

判斷和決策的描述性研究探討何時以及為何人們會違反規(guī)范性法則(即違背邏輯和數(shù)理)。研究者在信念評估,價值評估,整合和元認知上發(fā)現(xiàn)了人們所犯的系統(tǒng)性的決策錯誤。

一,信念評估

個體對未來發(fā)生事件的概率評估即為其預期和信念,個體的信念和預期是可以量化的。研究者們常用調查問卷的方式評估個體對未來的預期和信念。而個體對自己的信念評估是不是符合實際是理性決策的重要部分。

例如,被試者被要求回答他們又多大概率活到一定年歲,有多大概率被診斷出患有威脅生命的疾病。人們常常表現(xiàn)出不切實際的樂觀,過高評估他們經歷的正性事件的可能,低估負性事件發(fā)生的概率,甚至看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后仍然保持這種樂觀的趨勢。人們總是低估自己患病的概率,而高估未來的生活質量。

這種樂觀可能反應了人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和認知過程:在面臨常見的不可控事件時,人們更有可能判斷自己比別人風險低。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會怎樣保護自己,但不知道別人會怎么做。

二,價值評估

人們在做決策時犯的第二個重要錯誤就是在評估決策選項時違反了對應法則。換句話說,人們常常舍不得放棄過去的失敗投資選項而一直執(zhí)著于失敗的投資,期待逆轉。人們總是期望跌價的股票回彈,浪子要回頭,學生要聽話,賭博輸了要贏回來,分手的戀人可以回頭,這些都是典型的違反對應法則的實例——不承認沉沒成本。

在理性行為中,對應法則假設決策不應該不顧之前的投資,而由預期結果來進行評估。在實驗性研究中,研究者給被試者兩個選項,是繼續(xù)還是終止失敗行為。結果顯示,人們常常對終止表現(xiàn)出猶豫,因為擔心浪費了他們之前的投資。

而且在價值評估中也發(fā)現(xiàn)了契合法則的違反。也就是框架效應,如果一個藥物的不良反應為5%,有效性為95%那么不同的描述會影響人們的決策。人們更傾向于選擇后一種描述,而拒絕選擇前一種描述。但也有可能是人們的決策被描述者所左右了。

三,整合

描述性研究探究人們運用決策規(guī)則能力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人們對規(guī)范性理論的違反。當參與者被要求在屬性不同的決策選項間做選擇時,人們無法利用規(guī)范性策略來比較屬性不同的選項。

例如,一個人去健身房該如何選擇教練,人們常常使用簡單的策略,挑選在某個屬性上價值最高的選項,而不是所有屬性整合起來最優(yōu)的選項,人們通常喜歡選擇好看的教練?;蛘呤菚x擇首個能滿足最低要求的選項,例如選擇吃飯,食物的多種屬性往往會使人們迷惑,那么人們會可能會選擇最低要求,量足或者好吃就行,而不考慮營養(yǎng)配比和性價。

違反契合法則,即違反了概率理論,其反應的是定量判斷的系統(tǒng)偏差。例如,人們意識不到他們也有可能死于各種原因。假設一個中年個體十年內死于各種事件的平均概率為:胰腺癌的概率為0.3%,死于肺癌的概率是1%,死于車禍的概率是3%,,,那么這些概率的累加就是他十年總死亡平均概率,但個體往往意識不到總概率的很大的,他們便好于相信每一種死因的概率都很小,總概率也很小。因此,如果一個人要么生,要么死,生死的總概率為100%,但人們判斷這樣的概率是總是低于100%。

但是心理學研究指出,正是人的這種樂觀信念調控了人格,自我預期在加工整體生活時,會讓個體更積極,更相信自己的力量。但是在決策上,這樣的判斷時有缺陷的,例如健康投資時,人們往往忽略了健康風險而低估健康投資的重要性。

四,元認知

元認知的經典描述研究要求被試回答一些知識性問題,比如:“哪一種運動更能減脂?是有氧運動還是高強度抗阻力運動?”然后讓他們對自己的回答做信心判斷(50%=猜的,100%=確定)。研究顯示,各項目平均信心判斷高于總比例正確率,也就是對于自己判斷的信心要高于正確答案的選擇率。

在一定程度上過分自信來源于人們更傾向于肯定,而不是否定自己的回答,在心理學中這是每個個體都會做的維護自我的完整性,如果否定自己的答案等同于否定自我。這種傾向在群體決策和顧問決策下可能更明顯——群體決策人們不但要維護自我完整性,還會獲得旁證從而維護集體意識;而顧問決策則是將信心轉移到顧問身上,顧問等于專業(yè)知識,那么信心等于專業(yè)知識。因此,這些情況下,人們更容易把信心當知識來決策。這就是典型的元認知偏差,自我預估能力出現(xiàn)問題。

智商與個體差異的決策能力關系

認知神經科學——智商與個體差異的決策能力關系

決策能力隨年齡變化而改變的研究報告一直被質疑。一些研究者認為,青少年在基于測驗的認知能力表現(xiàn)很好,但是在真實世界中卻表現(xiàn)出決策缺陷,這可能與青少年情緒控制及同伴壓力有關;老年人在實驗室條件下基于測驗的認知能力相比較在依賴于他們經驗的真實世界下更差。

當任務有認知要求時,成年人年齡和決策能力往往呈負相關,而在需要更多經驗的任務時,決策能力可能不受影響或者隨年齡增長而提高。換句話說,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對于決策來說可能會受到情緒和經驗缺失的影響,而老年人降低的認知能力被其經驗所補足,因為在需要加載認知負擔時,老年人反而決策能力下降。確實,我們發(fā)現(xiàn)在常規(guī)決策中,比如買菜煮飯,中老年人并未出現(xiàn)決策能力下降的趨勢;但如果出現(xiàn)一個新的需要認知參與的決策,中老年人表現(xiàn)出了決策能力下滑的反應。盡管青少年保持了高水平的認知能力,但認知能力并不代表知識的維度,缺少經驗和知識以及被情緒左右的認知決策,會導致年輕人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盡管存在決策任務外部效度的問題,還是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在看似不切實際的實驗測試上,紙和筆的學習上,更好的決策能力與真實世界糟糕的決策存在因果關系。因為決策通常被看成是一個認知訓練,很少有研究考察決策能力和認知能力的關系。個體在流體認知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測量中有更好的表現(xiàn),確實能避免一般決策偏差,比如過度自信和框架效應。

測量決策能力的內容包括:風險覺知一致性(對風險的覺察和實際一致性),避免沉沒成本,避免框架效應,運用決策法則,信心不足和過度自信。因為決策能力反映的是相互支撐的技能集(或稱正性匯總),因此只要不同的決策任務全面涉及了決策的主要過程(信念評估,價值評估,整合,元認知),決策能力集的組合方式在不同的測驗中可能會不同。甚至在控制了認知能力后,整體決策能力得分仍與更好的認知能力和更少的適應不良的冒險任務有關,表明了認知能力與決策能力的聯(lián)系有良好的外部效度。換句話說,良好的認知能力代表著可能有良好的決策能力。

在成人的決策能力研究中,決策能力的效度以及測驗總分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社會經濟地位,認知風格的測量得分存在顯著相關。最重要的是,個體決策能力與避免消極決策顯著相關。也就是說,高水平認知能力的個體如果經常避免消極決策的出現(xiàn),那么這樣的個體會有更好的決策能力;或者說,擁有良好決策能力的個體,通常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和避免風險決策的能力。

神經經濟學——畢生發(fā)展的決策能力

個人和環(huán)境的特性形成了決策過程,反過來導致了特定的決策結果。

決策能力取決于流體認知能力,一直在不斷提高知道成年,然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有所下降,同時,經驗和情緒成熟度也隨著年齡而提高。

前情回顧:決策的過程——信念評估,價值評估,整合,元認知。其規(guī)范性理論和人們常有的偏差。

一,前因——直接相關的決策前因素

1,流體智商

個人能力,其他人格特征,環(huán)境特征是影響決策能力的可能因素。個體能力包括流體認知能力,其與更好的決策能力有關。流體認知能力與避免沉沒成本的低相關表明,避免沉沒成本認知要求較低。我們從一些現(xiàn)象可以觀察到,高智商的人可能更容易抑郁,更容易糾結于過去,更有可能試圖挽回敗局;但經驗會告訴老年人,承認沉沒成本是更好的選擇,因此智商高的人往往在感情投資失敗,或者其他沉沒成本中表現(xiàn)出猶豫不決和糾結情緒,此情緒導致了決策失誤。

決策任務反映出的能力顯示,與流體認知能力的低相關可能需要經驗相關的知識,即如何執(zhí)行任務或者情緒調控技能來防止錯誤的情感反應。這和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出一致性——流體智商不是唯一影響決策的因素,他還應該包括了其他因素,例如情緒控制,特定領域的知識,經驗等。

2,晶體智商

晶體智商是一種通過訓練或從年齡相關的生活經驗中獲得的知識和技能。對個人能力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對有限,因為和流體認知能力相比,缺乏有效的測量方法。

年齡和詞匯量(心理辭典的量)已經作為晶體智力的代表。晶體智商在沉沒成本上表現(xiàn)出了正相關性。老年人,作為更有經驗的決策者,可能發(fā)展了有效的啟發(fā)式策略,在他們決策中減少了認知復雜性。如上所述,處理不可挽回的損失的能力以及擁有更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可能與更好的沉沒成本決策有關。

我們可以看到,像芒格這樣的有經驗的老年人,他們特有的啟發(fā)式:思維模型。他們善用諸如:逆向思維,正態(tài)分布,冪律分布,正負反饋,轉移概率,網絡模型,系統(tǒng)模型,博弈模型等等數(shù)學和邏輯工具來啟發(fā)特定決策場景的要素。而這些思維模型正好是和晶體智商有關。

3,情緒控制

人類的信息加工很多理論都指向兩個本質不同但又相互聯(lián)系的加工模塊。一個模塊是相對快速的,自動化的,省力的,基于聯(lián)想的,具體的且情緒化的加工。另一個加工模塊被認為是相對慢速的,控制的,費力的,基于規(guī)則的且抽象的加工。系統(tǒng)1是對環(huán)境中特征的知覺相似性敏感,信息加工是基于其意義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融入個體的知覺現(xiàn)實中;而系統(tǒng)2是基于抽象的,邏輯的,規(guī)則推理的。

審慎加工是在情緒加工之后的,眾所周知的是情緒化的決策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但是,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慎思加工和情緒加工出現(xiàn)了雙分離,它們啟用了不同的腦區(qū)。而情緒加工似乎在完成基于經驗的決策任務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情緒控制可以降低框架效應。

認知控制的核心概念就是情緒抑制和工作記憶。抑制被描述為抑制反射性反應的能力,工作記憶被描述為保持和加工相關信息的能力。當決策的結果可能與預期不一致時,情緒控制尤為重要,因為如果存在概率性結果,那么決策取決于學習而不取決于預期。因此在決策過程中,情緒控制非常重要。

4,其他前因

個人特質也可能對做出好的決策產生影響。年齡是晶體智商的一部分。其他人口統(tǒng)計學變量包括社會經濟地位,地位低的個體在決策任務中表現(xiàn)更差,可能是因為他們很少有機會發(fā)展他們的潛能。

決策能力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環(huán)境特征。環(huán)境中的無關因素會導致決策失誤,比如框架效應中的描述方式是無關變量,它會導致決策失誤;以及沉沒成本的呈現(xiàn)效應,即選中無關的過去時間和過去的投資。

信息過載,也可能導致人們感覺負擔過重,導致放棄認知努力從而偏離規(guī)范理論,甚至陷入選擇癱瘓或者回避決策。這個現(xiàn)象在學生中最為常見,他們聽不懂課程就會逃避;在成年人中也不少見,很多成年人非常抵觸新的知識或者“長篇大論”。

5,資源受限

資源受限,比如時間受限和經濟受限,這些壓力會導致決策者不得不采用更快的,更有效的決策策略,但有時候決策質量迫于壓力下的決策導致決策質量降低。在數(shù)學模型中,冪律分布的窮富關系如果用馬爾可夫轉移概率描述,一個固定的窮人變成富人的概率,和另一富人變成窮人的固定概率,導致了冪律分布,即二八定律。這兩個轉移概率中,窮人變成富人的轉移概率尤為重要,這是降低貧富差距的重要概念,但實際上,因為窮人的基數(shù)較大,所以富人變成窮人的概率實際上更大。這兩個轉移概率都體現(xiàn)了決策和壓力的關系,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只要受到資源限制,比如時間限制都會做出錯誤決策。比如說,窮人受到資源限制更有可能短視而不進行長期投資,而富人迫于時間或者認知資源限制更有可能不理性消費和不理性投資。

顯然,這些環(huán)境特征可能會與個人特征相互作用。如上所述,情緒控制,降低工作記憶的負載——通過訓練工作記憶的容量來幫助決策能力,發(fā)展個人潛能,熟悉環(huán)境以幫助個體應用他們的經驗,提高晶體智商——心理辭典容量,都是幫助個體提高決策能力的關鍵要素。

二,過程

使用特定的決策過程可能是由決策能力和決策風格決定的。決策風格可能會影響使用特定策略過程的傾向。比如,最大限度尋求最佳選項會比滿意即可的選擇一個選項要好得多。

決策的過程——信念評估,價值評估,整合,元認知。其規(guī)范性理論和人們常有的偏差。

三,結果

最后,決策的結果包括真實世界里的行為,比如健康行為,投資,職業(yè)選擇;生活決策結果,比如更健康,財產,目標實現(xiàn);情感,比如生活滿意,幸福,人生的遺憾。效度研究表明,甚至是控制了流體認知能力之后,擁有更好決策能力的跟題確實會報告更多的積極自我報告行為和結果。決策能力越強,體驗到后悔情緒也越少,甚至是在控制了譬如最大限度傾向這樣的后悔導向決策風格之后也是如此。

我們給出的模型中可能存在了各階段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和反饋回路,比如決策結果可能會導致環(huán)境改變,環(huán)境又會導致決策改變。然而,好的或者不好的決策都能積累經驗,從而改變決策能力和決策風格。

如果喜歡我的作品或者有建議和需求請留言,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