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被誤判的水果酒

CNKI智慧科普聚合平臺
匯集海量科普資源,打造高質(zhì)量科普平臺,促進科普傳播。
收藏

在大多數(shù)國人心目中,水果酒大致等同于軟飲料。其飲用價值、經(jīng)濟價值,完全無法與糧食酒相比。

唯一的例外,是葡萄酒。是什么造成這種對水果酒的成見?葡萄酒又是如何突破成見一騎絕塵的?

酒,酵母菌“馴化”人類的最重要副產(chǎn)品。

為了追求酒精帶來的興奮感,最早實現(xiàn)飲食富余的人們,把多余的食物供奉給酵母,用以制造這種不提供熱量,只刺激神經(jīng)的化學物質(zhì)。谷物淀粉、果糖、乳糖……所有的糖類,都可以是酵母菌的飼料。

而酵母菌利用不了的食物殘渣,則成了酒飲曼妙滋味的一部分,這是酒的種類的分野標志,也是全球各地酒文化的最根本基石。

本質(zhì)上來說,在遠古技術條件下,葡萄確實是最直接和簡便的糖分來源。

這種多汁的漿果易培植、產(chǎn)量高。除了水之外,主要成分就是葡萄糖和果糖兩種酵母菌最喜歡的單糖。同時,葡萄的蛋白質(zhì)含量極低。要知道,蛋白質(zhì)不能被酵母菌分解利用,卻能招來大量雜菌污染,甚至形成絮狀漂浮物,是釀酒發(fā)酵過程的大敵。

更重要的是,葡萄皮上,大多會自帶酵母菌。這其實是植物自行進化出的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葡萄表面的白霜,是植物分泌的糖醇類物質(zhì),能吸引空氣中的酵母菌聚集,形成菌落優(yōu)勢,借此規(guī)避排除雜菌,防止脆弱的漿果在成熟之前被細菌污染。

人類利用了葡萄的這些特性,將它破碎浸皮后釀出美酒,并很快成為全人類共同的世界飲料。至少在2000年前,東方和西方的葡萄酒釀造水平,還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

事實上,蘋果酒在西方有很久遠的歷史,尤其在一些緯度較高、喜熱厭冷的葡萄不適應的地區(qū):比如英國、丹麥、瑞典等。

最早在諾曼征服時期的英國,就有了蘋果釀酒的記載。但在當時,蘋果榨汁極其麻煩,往往1噸蘋果,只能出幾百公斤蘋果汁。大量的果渣被浪費丟棄,對于平民來說,這是不可饒恕的浪費。

雖然英國的蘋果普及到能砸中牛頓的頭,但真正能喝上蘋果酒的,依然只有王室和教堂里的神職人員。在1367年英國蘇塞克斯神學院的記錄中,就有3噸蘋果酒賣55先令的史料。亨利二世在位時,肯特郡的釀酒作坊還因為生產(chǎn)的加香蘋果酒而聞名遐邇,備受貴族青睞。

相比葡萄酒,蘋果酒因為含糖量較低,相對更容易釀出殘?zhí)禽^少的干型酒。此外,蘋果果肉中提供曼妙氣味的芳香醇類含量更多,并帶有大量阿拉伯膠,這讓酒中老饕們沉醉于它濃郁、甘洌的味道。

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之后,榨汁不再依靠人力,效率更高的機器取代了這一崗位。同時,機器化也影響了蘋果種植業(yè),產(chǎn)量突飛猛進。到今天,英國蘋果酒年產(chǎn)量超過50萬噸,而氣候更適合種葡萄的法國,也超過了30萬噸。

藍莓酒,是另一種搭上時代和技術紅利的水果酒。

事實上,這種漿果釀酒,在古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因為原產(chǎn)自北美洲的藍莓,引種條件苛刻,不適合人工栽培;同時,它的成熟周期很短,在印第安人野外采集的過程中,很難保質(zhì)保量地收獲一大批品質(zhì)穩(wěn)定的藍莓;此外,野生藍莓的產(chǎn)區(qū)緯度較高,也不利于酵母菌提升活性。

但1906年,美國人考夫萊開始了野生藍莓的選育工作,經(jīng)過30多年的選種選育,1937年他將選育出的15個藍莓品種首次進行商業(yè)性栽培。到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的藍莓栽培面積已近20萬公頃,形成了集藍莓栽培、果實貯藏加工及市場銷售于一體的龐大藍莓產(chǎn)業(yè)。

釀酒,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相比葡萄,藍莓具有相似的p H值和糖含量,果實表面也有吸引酵母菌的“白霜”:糖醇類物質(zhì)。最重要的是,它所富含的果膠大大超過葡萄。經(jīng)過細致考究的釀制,今天最優(yōu)質(zhì)藍莓酒的滋味,已經(jīng)在葡萄酒之上。

在16世紀,新興的海上強國英國和荷蘭開始了對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的殖民。因為路途遙遠,在船上儲存的淡水時間長了之后會發(fā)臭而無法入口。船員們發(fā)現(xiàn),蒸餾后的高度白酒防腐性能很好,可以作為續(xù)命的利尿劑。為了讓蒸餾酒更容易入口,釀酒廠商在制作過程中加入了一種類似藍莓的漿果“杜松子”,并配合橙皮、豆蔻、甘草、荽子等各種香料。

這就是今天的金酒。

17世紀,隨著歐洲人進入美洲大開發(fā),加勒比海地區(qū)成了全球最大、最優(yōu)質(zhì)的甘蔗種植區(qū)。在用甘蔗提純制作蔗糖晶體的過程中,殖民者發(fā)現(xiàn)一部分甘蔗汁沒辦法結(jié)晶,只能成為一種黏度很高,且還有點苦味的糖漿,這種東西,當時被叫作糖蜜。

雖然口味不佳,但糖蜜卻和淀粉一樣,可以發(fā)酵釀酒。經(jīng)過蒸餾后的糖蜜酒,就是今天的朗姆酒。

這種因大航海帶來的果酒浪潮還反向影響了東方:在學習中國人“青梅煮酒”數(shù)百年后,日本人發(fā)現(xiàn),直接把梅子投入蒸餾糧食酒中浸泡,能獲得一種既帶有糧食酒厚重感,又兼具水果清新口味的新式酒飲,青梅酒,由此誕生。

更晚之后,中國人把吃不完的楊梅,浸入由酸敗米酒蒸餾出的“臭酒”白酒之中,竟然“廢物利用”獲得了今天的楊梅酒。

除此之外,還有澳大利亞的梨酒,比利時的櫻桃酒、樹莓酒,新西蘭的奇異果酒,阿根廷的草莓酒,都在這個時代應運而生。它們與水果的產(chǎn)區(qū)息息相關,也與當?shù)厝俗非笏涛兜纳A息息相關。

這些享譽世界的酒飲,本質(zhì)上來說,都是以水果釀酒的更進一步。在果酒世界的圖譜上,它們都是技術、時代造就的耀眼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