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蛤、蚌、蚶、蜆……菜市場里的貝殼你都認(rèn)識嗎?

數(shù)字北京科學(xué)中心

審核專家:李維陽

知名科普作家

——“您好,麻煩您給我稱一斤這個蛤蜊”

——“哪個?您要這個蜆子?好嘞!”

——“呃……我還想來二斤這個蚌”

——“蚌?哦,蟶子二斤,您稍等~”

上面這樣尷尬的對話不僅小編遇到過,相信一些平時總也不下廚的小伙伴,在偶爾心血來潮想去農(nóng)貿(mào)市場采購大餐的時候也曾碰上過類似的場面。

出售各種螺貝的海產(chǎn)攤位

來源丨作者

看到菜市場里五花八門的各種食用海貝,總是讓人覺得眼花繚亂。即使在網(wǎng)上事先查過,到了市場也難以分清琳瑯滿目的各種貝殼到底誰是誰。甚至連代表各種貝類的文字,讓人看了都有一種頭大如斗的感覺。

不信?來,先跟我一起讀:蚶、蟶、蚌、蠔、蛤、蜆……

明明都是兩片堅硬貝殼包裹著的軟體動物,為什么卻要叫成各種不同的名字?咱們今天就來看一看菜市場里常見的各種貝類,都是什么來頭。

1

蚶和蟶

蚶和蟶在外觀上有著相反的特征。蚶長著堅硬厚重的貝殼,可以將兩片貝殼關(guān)閉得嚴(yán)絲合縫;而蟶的貝殼不僅薄得像紙,堅固程度也遠(yuǎn)遠(yuǎn)不如蚶,用手就可以捏破,甚至不能將自己的肉體完全包裹保護(hù)起來。

蚶,一般指魁蛤科下的幾個可食用種類,包括毛蚶( Anadara subcren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也叫血蚶、血螺、銀蚶等)等,魁蛤(Anadara broughtonii,即赤貝)因為外形長得很像大號的毛蚶,有時候也被當(dāng)做毛蚶。

毛蚶

來源丨維基百科

毛蚶和泥蚶是很受歡迎的食用貝類,除了直接煮食,一道很有名的家常菜“蚶子白菜”就是使用毛蚶的肉與白菜同炒做成的。魁蛤因為鮮美的味道和碩大的體型,也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尤其在日料中很受歡迎。

泥蚶

來源丨維基百科

至于泥蚶,更是廣受人們歡迎的一道鮮美海味,很多南方家庭在烹食泥蚶的時候,先將泥蚶洗凈,燒制滾燙的開水將其燙熟,然后用手剝?nèi)∑淙庵苯邮秤没蛘喝×现?,?jù)說極其鮮美。不過由于泥蚶生活在布滿淤泥的灘涂上,容易攜帶較多的細(xì)菌,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考慮,還是充分煮熟再食用為好。

市場常見的蟶一般則有兩類,分別是縊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也叫泥蟶、毛蟶等)和竹蟶(竹蟶屬Solen,常見的有大竹蟶S. grandis)和長竹蟶(S. strictus)等。

鹽焗縊蟶

來源丨維基百科

蟶很容易辨認(rèn),只要看到貝殼呈長方形,略呈淺綠色,從貝殼里伸出碩大的斧足和水管的貝類,基本就可以確認(rèn)是蟶了。其中,縊蟶的殼偏短圓,約7~8厘米,竹蟶可長達(dá)十厘米以上。

長竹蟶

來源丨維基百科

2

蚌和蠔

蚌和蠔其實沒有什么緊密的關(guān)系,之所以放在一起說,是因為很多小伙伴認(rèn)識這兩種貝類都是在語文書上,一個是《鷸蚌相爭》,另一個是《我的叔叔于勒》。

蚌,一般指蚌目(Unionida)下的各種淡水貝類,常見的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圓頂珠蚌(Unio douglasiae)等,它們常被籠統(tǒng)地稱作“河蚌”。河蚌雖然可以吃,但烹飪河蚌要求廚師對火候和做菜水平都有比較高的要求。一般來說,我們在市場的水產(chǎn)攤位很少能見到以食用為目的出售的河蚌,更多的則是在各個景區(qū)被冠以“現(xiàn)場取珠”噱頭出售的養(yǎng)殖河蚌。

圓頂珠蚌

來源丨維基百科

比起難以烹飪的蚌來說,蠔則是極為受人歡迎的美味貝類。蠔就是牡蠣,一般指的是牡蠣總科(Ostreoidea)下的各種貝類。牡蠣通常附生在巖石、礁石、螃蟹的甲殼甚至其他牡蠣的殼上,它們的形狀不對稱,非常容易識別,只要在水產(chǎn)攤位上看到長著不規(guī)則灰白色外殼的貝類,那準(zhǔn)就是牡蠣了。

太平洋牡蠣 Crassostrea gigas

來源丨維基百科

牡蠣的吃法很多,清蒸、做湯、取肉干炸、加上蒜蓉?zé)?、甚至生食都是非常合適的選擇,相信在上完《我的叔叔于勒》這一課后,大部分小伙伴都會對這傳說中的生吃牡蠣充滿了好奇心。

3

蛤與蜆

說到蛤,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因為在水產(chǎn)攤位上能見到的相當(dāng)一部分貝類都可以籠統(tǒng)地被叫做“蛤蜊”。在一些語境下,“蛤蜊”這個詞甚至可以指代所有貝類,所以在本文開頭把“蜆子”叫做“蛤蜊”,其實也不算錯。

在分類學(xué)上,有好幾種常見的食用貝類都可以叫做“蛤”,例如屬于簾蛤科的菲律賓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就是大名鼎鼎的花蛤/花甲/花蜆/蛤仔)就是堪稱最常見、最實惠、市場覆蓋率最高的一種;馬珂蛤科(有點繞嘴)的方形馬珂蛤(Mactra veneriformis,白蜆)和青柳蛤(Mactra chinensis,即中華馬珂蛤,又叫黃蜆)也是最常見的兩種食用蛤蜊;此外,還有文蛤(文蛤?qū)費eretrix)和波紋巴非蛤(Paphia undulata,油蛤,有時候也被和青柳蛤弄混)等。近些年,來自大洋彼岸的太平洋潛泥蛤(Panopea generosa,即象拔蚌)也成了市場上的常見種類。

1-6:太平洋潛泥蛤、皺肋文蛤、青柳蛤、波紋巴非蛤、菲律賓簾蛤、方形馬珂蛤

來源丨維基百科

細(xì)心的小伙伴應(yīng)該已經(jīng)看出來了,上面提到的幾種“蛤”里,有不少的俗名都是“某某蜆”,事實上,“蜆”或者“蜆子”這一稱呼對于這些常見的食用貝類來說并非比較正式的名稱,但由于各地漁民和海邊的人們多用“蜆子”來稱呼它們,所以在菜市場里,把這些“蛤蜊”叫做“某某蜆”才是更為合適的叫法(在砍價的時候還能顯得你更加老練)。

那么,真正的“蜆”是什么呢?其實,它就叫河蜆(Corbicula fluminea)。在分類學(xué)上,真正的“蜆”指的是簾蛤目花蜆科(Cyrenidae)下的各種雙殼貝,其中在我國較為常見的,就是生活在淡水中的河蜆了。

河蜆

來源丨維基百科

河蜆其實并不少見,不過在北京的菜市場一般沒有單獨出售,偶爾會混在螺螄?yán)铩3撕油?,在海南的菜市場有時候還會有另一種蜆,就是紅樹蜆(Geloina erosa)。

4

貽貝與扇貝

這兩者的名字要友好得多,起碼從名字來看就非常具有識別性。北京市場上的貽貝一般多為紫貽貝(Mytilus edulis),此外還有厚殼貽貝(M. coruscus)以及殼口有一圈亮綠色的翡翠貽貝(Perna viridis,即青口)。

紫貽貝

來源丨維基百科

扇貝的長相更加直觀。見到外殼扁平整體呈現(xiàn)出團扇形狀,末端還有兩個方形“把手”的,就是扇貝沒跑了。打開扇貝殼,里面是一塊晶瑩雪白的閉殼肌,即使在美味如云的食用貝類中,也是人氣極高的珍品。

扇貝屬于海扇蛤科,某種意義上也能算是“蛤”。市場上常見的扇貝有很多種,包括蝦夷盤扇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厚殼扇貝(Mimachlamys crassicostata)、櫛孔扇貝(Azumapecten farreri)等。另外,還有一種三角形的大貝也有著晶瑩厚實的閉殼肌,就是江珧(通常為中國江珧Atrina chinensis),其閉殼肌的干制品叫做瑤柱,也是海產(chǎn)珍味之一。

蝦夷盤扇貝

來源丨維基百科

早在人類文明的懵懂之際,各種貝類就為茹毛飲血的原始人類提供了唾手可得的美味蛋白質(zhì),形狀完美的容器和工具,顏色美麗的裝飾品,乃至性狀穩(wěn)定、足以流通的貨幣。

時光過去了千萬年,貝殼雖然早已不再是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但這些帶有硬殼的小動物們依然是人類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鮮美食物。人類食用和利用貝類的歷史也已經(jīng)隨著文字和語言融入了我們的文明深處。

來源:數(shù)字北京科學(xué)中心

報名

評論
曲一線
大學(xué)士級
閱讀
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