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這種古老化石“大藍魚”,躲過了恐龍滅絕,卻躲不過塑料垃圾

果殼自然
探索萬物之美,守護自然的豐富、獨特與永恒。
收藏

“大藍魚!大藍魚??!”

1938年11月23日,當尼琳號(Nerine)在南非東南角的查朗那河(Chalumna river)捕魚作業(yè)時,所有船員被一條不可思議的大家伙驚呆了。它身長大約1.5米,重50多公斤,魚身寬闊,全身透著寶藍色,還有著類似陸地動物肢體的魚鰭。船長亨德里克·顧森(Hendrik Goosen)表示,他捕了半輩子魚,都沒有見過外形如此詭異的魚。

圖片

矛尾魚的生前想象圖 | JaffaFalcon / Wikimedia Commons

于是顧森船長立馬電話了老朋友,一位在南非開普省東倫敦博物館工作的女館員——瑪羅麗·考特內(nèi)-拉蒂邁(Marjorie Courtenay-Latimer),問問她有沒有興趣看一件前所未見的“活寶”。當時東倫敦博物館還只是一家小博物館,在得到這件意外發(fā)現(xiàn)之后就大不一樣啦。

世紀發(fā)現(xiàn)“大藍魚”

即便船長把這條“大藍魚”當心頭肉一樣保存,當?shù)竭_東倫敦博物館時,瑪羅麗還是心中一陣疑惑,傳說中的寶藍色已經(jīng)蕩然無存,大藍魚已經(jīng)變成了“大黑魚”。最后在全體船員信誓旦旦的承諾下,瑪羅麗才相信這條怪魚并非偽造品(在當時,用拼接動物標本當成新物種、瞞天過海的行為屢見不鮮)。

于是瑪羅麗即刻聯(lián)系了魚類專家詹姆斯·史密斯(James Smith),可惜史密斯在外地準備過圣誕節(jié)。而當史密斯來到博物館時,這枚獨一無二的標本已經(jīng)腐朽不堪,不過在專業(yè)的生物學家眼光之下,史密斯還是做出了判斷——這的確是一種從未發(fā)現(xiàn)的新物種,并且可能是非常古老的原始魚類!

圖片

這種古老怪魚的標本,藏于Nante自然博物館 | Daniel Jolivet / Flickr

于是史密斯以瑪羅麗 Marjorie 和怪魚發(fā)現(xiàn)地查朗那河 Chalumna 之名,分別定為這條怪魚的屬名和種名,這就是后來的魚中“活化石”——西印度洋矛尾魚 Latimeria chalumnae,也稱作拉蒂曼魚、拉蒂邁魚。

古老的活化石

現(xiàn)代地球上生活的陸生脊椎動物,又叫四足動物(Tetrapoda),都是由遠古魚類經(jīng)歷了一段不可思議的“登陸”歷史演化而來。

遠至4.23億年前的志留紀,當時出現(xiàn)了一個叫做肉鰭魚(Sarcopterygii)的類群,和現(xiàn)在常見的大部分魚類不一樣,它的魚鰭并非扁扁的一片,而是更像一個長了鱗片的“大肉臂”。不知出于何種原因,肉鰭魚中一支“總鰭魚類”開始用魚鰭輔助行動,環(huán)境的壓力讓它們逐漸往陸地的方向走去。最終在這個類群里出現(xiàn)了我們四足類動物,包括當今的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圖片

總鰭魚類的提塔利克魚Tiktaalik | Eduard Solà / Wikimedia Commons

圖片

矛尾魚有很大的鰭柄,內(nèi)有骨頭和肌肉,外觀類似陸地脊椎動物的肢體 | Citron / Wikimedia Commons

四足類的四肢是由肉鰭魚的兩對魚鰭演化而來,基因模板如此,注定了我們只能有四肢,人類如此,蜥蜴亦如此。不可能出現(xiàn)哪吒一樣的“三頭六臂”,或者六個翅膀、四條腿的“肯德基怪物雞”。

在這些肉鰭魚中,腔棘魚(Coelacanth)較為特殊,大部分物種都是化石,只有兩個現(xiàn)生物種。它們大多數(shù)有一個矛狀的尾巴。腔棘魚大約在4.1億年前的早泥盆世出現(xiàn),我們一度認為,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腔棘魚就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恐龍一并滅絕。讓人瞠目結(jié)舌的是,1938年趕在平安夜前出現(xiàn)的這條矛尾魚,正屬于“滅絕”了6500萬年的腔棘魚類!

圖片

侏羅紀時期的腔棘魚化石 | Hetmanber / Wikimedia Commons

漫長的童年

如果說矛尾魚的世紀閃現(xiàn)讓科學界驚訝,對它們的種種研究結(jié)果更是讓人類大跌眼鏡。當人類最早發(fā)現(xiàn)矛尾魚時,就認為它可能壽命很長,也許有50年。這個想法沒錯,只是大大低估了“壽命很長”的時間。

2021年6月,發(fā)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文章表明,通過研究12件博物館收藏的西印度洋矛尾魚的標本、檢查它們身上鱗片的環(huán)狀鈣結(jié)構(gòu)(類似樹的年輪),科學家發(fā)現(xiàn),這些“史前魚類”的壽命可達100年。

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中,矛尾魚要花上一半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達到性成熟,雌魚可能是50年,而雄魚甚至達到了60多年。很難想象,這樣一種古老的活化石魚,在一生的大多數(shù)時間中,都還是未成年的魚寶寶呢。一條矛尾魚寶寶從受精到生出娘胎,更是要經(jīng)歷長達5年的孕期!

圖片

矛尾魚的胚胎 | Citron / Wikimedia Commons

科學家的推測是,長壽和性成熟緩慢,可能和矛尾魚極其低耗的新陳代謝有關(guān)。當矛尾魚成年的時候,它們的體長可達2米,重達100公斤,成為一條不折不扣的稀世“大錦鯉”。不過,在長壽方面,比起小頭睡鯊,矛尾魚也只能算是青春美少魚。

驚奇接踵而來

奇異又具有重大演化學意義的西印度洋矛尾魚,吸引了無數(shù)學者的研究,也因此產(chǎn)生了許多“花絮”。

在1938年發(fā)現(xiàn)第一條西印度洋矛尾魚之后,大家都想再找一條更為完整的標本,然而這一等卻是14年,第二條西印度洋矛尾魚卻是在1952年才被發(fā)現(xiàn)。如今,西印度洋矛尾魚被定為極危級。

1997年,在印尼的蘇拉威西島,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矛尾魚——印尼矛尾魚(Latimeria menadoensis),它比西印度洋矛尾魚略大,兩者大概在2500萬年前分道揚鑣。我們得到的印尼矛尾魚標本極少,比西印度洋矛尾魚更加罕見。2011年,在印尼北蘇拉威西省附近海域捕到一條印尼矛尾魚,次年由印尼和日本科學家合作研究。在它的胃里,居然發(fā)現(xiàn)了塑料包裝袋,可見人類對古老地球環(huán)境的影響到了什么程度。連客觀理性的科學家們,對此都表示“感到非常悲哀”。

圖片

在古老的矛尾魚腹中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塑料 | The Palestinian Biological Bulletin (2019)

過去人們曾以為,矛尾魚是和四足動物最接近的魚類。然而后來,基因組測序和化石記錄表明,其實肺魚和四足動物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

如果你對這條1938年打開人類新認知的“大藍魚”感興趣,可以去南非東倫敦博物館一探其真身。在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博物館,也有一具西印度洋矛尾魚的標本,是科摩羅(Union des Comores)1982年贈送給中國政府的珍貴禮物。

圖片

圖片

本文來自物種日歷,歡迎轉(zhuǎn)發(fā)

如需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GuokrPac@guokr.com

評論
月宮一鄭紅梅
大學士級
現(xiàn)在的陸生脊椎動物,又叫四足動物,都是由遠古魚類經(jīng)歷一段不可思議的“豋陸”歷史演化而來的!
2022-01-02
月宮一鄭紅梅
大學士級
在一個世紀的歲月中,矛尾魚要花上一半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達到性成熟,雌魚可能是50年,而雄魚甚至達到了60多年。
2022-01-01
賈紅芳
大學士級
讀了
202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