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三論地下水:模擬與預測

水利天下.薛國強
致力于水利、水運行業(yè)資訊分享、學習交流,打造水利參閱平臺!
收藏

地下水模擬研究在我國開展得挺早,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曾很熱。分布式參數模型、集中參數模型、灰箱模型,還有什么神經網絡等。

但是,研究來,研究去,總逃不出參數的鬼門關,尤其是分布式模型,包括降水入滲系數、含水層孔隙度或給水度、老K、地表水補給、開采量等。輸出的水位或濃度和實際觀測的差距大,就調參,還美其名曰“逆問題”。知道參數,預測水位,這是正問題,反過來就是逆問題。但怎么逆都脫離實際的物理實體,最后大家把搞模型的叫“數學游戲愛好者”。

分布式參數模型的理論本身沒問題,都是基于質量守恒定律。但與實際差距大的原因可能是地下水物理實體太復雜,數據又嚴重短缺,難以精準模擬和預測。

其實,我們有個很好的“老師”,一直沒當回事,它就是我們自己的大腦。

大腦預測或認知,不是根據物理或者化學原理進行計算出來的,而是經驗統(tǒng)計。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靠錯誤或試錯堆積出來的。

小孩騎車下坡,沒拉緊閘,車子加速,直至失控摔跤為止。這次的教訓在他大腦里輸入了信息:那種陡坡需要更緊地拉閘。試錯幾次,他就記住了,也能預測不同力度的控制會有多快的速度。

同樣,對復雜的地下水系統(tǒng),也可以用這類基于統(tǒng)計的人工智能型方法,在大量歷史觀測數據基礎上,建立外部環(huán)境與內部動態(tài)的響應關系,預測不同情景組合下的地下水變化趨勢。

基于數理統(tǒng)計的模型也需大量數據進行分析,學名叫訓練。這些大數據必須是實際發(fā)生的,而不是虛擬的,因為虛擬的東西脫離了內在發(fā)生過的物理過程,不靠譜。

寫文章可以用高精度分布式的模型,但實際應用時,地下水系統(tǒng)還是統(tǒng)計學和分布式基于過程的模型都試試,對比一下,看哪些方法適用,不一定復雜的就一定好。管用的,才是好的。

評論
飛馬騰空
太師級
2022-01-15
堅強的別有洞天大俠。
舉人級
已閱
202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