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坦:科學海洋也需要“遠目”

經濟日報 2019-01-08 作者:佘惠敏

  科學的海洋遼闊美麗,卻又充滿艱險。遨游科海最需要什么?采訪劉永坦團隊時,大家提及最多的,就是劉老師的長遠目光。

  目光長遠,首先表現(xiàn)在目標選擇上。根據(jù)國家需要,看準世界先進雷達技術發(fā)展趨勢,選定了發(fā)展新體制雷達的目標后,劉永坦團隊為這個遠大目標奮斗了將近四十年。數(shù)十年專注于一個領域,又從理論到技術,從模擬環(huán)境的實驗室到用實際環(huán)境來檢驗成果的實驗站,從單套實驗站設備到工程化的實用雷達,這個團隊一步步走來,穩(wěn)健扎實,不畏艱苦,不怕寂寞,從不躺倒在功勞簿上,每一次取得重大成果都不是他們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目光長遠,體現(xiàn)在隊伍建設上。已經退休的哈工大原副校長李紹濱回憶,劉永坦不僅能在業(yè)務上抓住問題關鍵,在團隊上也能抓住年輕骨干。他看準的年輕人,就想方設法挖過來,里頭有當年已被分配至航天部又要回來的學生,也有剛從國外進修回來的年輕老師。這些人有的在團隊里一直堅持到底,成為各方面的技術大拿,甚至做到總設計師、總指揮,也有的在團隊里工作一段時間后獲益匪淺,去往其他高校、研究所獨當一面?,F(xiàn)在,這支隊伍里,老中青結合、強強聯(lián)手,每個人手上都有絕活兒,僅劉永坦的學生就已有四代,不少教授都是跟項目一塊成長起來的。

  目光長遠,更體現(xiàn)在制度建設上。新體制雷達這樣的項目,艱苦、涉密、耗時長,既不能快速出成果,也很難發(fā)表論文,團隊成員在通常的評價機制下很容易吃虧。劉永坦并不關心個人得失和待遇,但對團隊成員的關心卻十分細致。他選擇的張寧,本科畢業(yè)后就一直在團隊里,沒去讀博,實際水平卻很高,為雷達實驗站做出過關鍵貢獻。“我向學院強烈要求,評職稱不能只看學歷,所以他本科學歷,現(xiàn)在是博導?!眲⒂捞拐f。

  破格的不止張寧一個。哈工大支持劉永坦的選擇,為新體制雷達這樣不計名利的團隊做出了專門的制度安排。哈工大科學與工業(yè)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付強介紹,學校專門設立了科研項目突出貢獻評委會,像雷達這樣的團隊,不能快速出成果、沒有文章,都到這個評委會來評職稱。“這個評委會設立十幾年了,已經評出幾十位教授、副教授?!?/p>

  采訪中,劉永坦也對科技體制改革的新趨勢寄予厚望。他說,“我相信大風氣遲早會轉變,會重視真正為國家干活的人。”

  科海需“遠目”,要讓致力于遠大目標的人們,擁有遠大前程。我們期待著,科海之中,像劉永坦團隊這樣的英雄們越來越多,為中國夢的實現(xiàn)貢獻出最強大的新動能。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經濟日報
是中國科協(xié)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容建設為重點,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