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節(jié):為什么我們會對謊言深信不疑?

科學辟謠 2020-04-02

  

  被騙并不總是那么糟糕,它也有積極的一面。題圖:Instagram

  作者 | 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愚人節(jié)又叒叕來了!想起去年的今天,被老同學拉出去吃飯,說是她要結(jié)婚了,然后我們聊了大半天,她把請柬遞給我,說現(xiàn)在打開她不太好意思,讓我回家再打開。結(jié)果我回家打開一看:“恭喜你被整了”……

  當然,“被整”這件事絕不僅發(fā)生在愚人節(jié)當天,調(diào)查研究表明:夫妻之間每交流10次就有一次在說謊,在2019上半年,110平臺受理的45歲以上中老年人受騙舉報就超過2萬次,或許,謊言與欺騙早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部分。

  無論是被好友整蠱,被渣男騙感情,還是被不法分子騙取錢財,相信絕大多數(shù)被騙過的人都會打心底問過自己“這么低級的套路,我怎么就會上當了呢?”

  今天我們就講述一下,怎么從心理學角度看受騙這件事~

  

  《匹諾曹》插畫,Instagram

  為什么我們很容易錯信他人?

  通常情況下,大部分人的頭腦里并沒有“防騙”這根弦。

  心理學家蒂姆·萊文(TimothyR. Levine)曾提出“默認真話理論(Truth-defaulttheory)”,指的是當有人跟你說話的時候,不管他說的是什么,你總是默認他說的是真話,并不是你完全不懷疑他。你可能會覺得他表現(xiàn)得有點怪,但是你會先幫他找理由解釋,只有當疑點已經(jīng)實在太多、太明顯了,你才可能意識到這個人是不是在騙你。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驗證了“默認真話理論”,他們每次邀請一位受試者到教室做一套知識測驗題,做得好有現(xiàn)金獎勵。題目都比較偏門,但是你有一位搭檔和你一起商量著做。測驗剛開始不久,負責監(jiān)督的老師接到一個電話,就出門打電話去了。這時候搭檔就會提示受試者,說你看講臺上有個信封,也許答案就在那個信封里,咱們看看答案吧!

  有些受試者為了拿獎金,同意了作弊。當然他不知道的是這一切都是演戲,搭檔其實是個研究人員,那個監(jiān)督老師接電話也是故意的。

  接下來,實驗人員會問受試者,說你剛才作弊了嗎?有的作弊者說沒有,實驗人員就進一步逼迫他,說那我等會兒再問問你的搭檔,你猜他會怎么說呢?有的作弊者表現(xiàn)非?;艔?,有的卻能自始至終都很鎮(zhèn)定。

  研究人員就這樣拍攝了44份問話的錄像,其中所有人都說自己沒有作弊,但是只有22個人說的是實話,剩下22人說的是假話。

  問題來了,單看錄像,請問你有多大把握正確判斷,誰說的是實話,誰說的是假話呢?

  千萬別過度自信。好幾個心理學家,請了社會上各種人來看這些錄像,有警察、法官、心理醫(yī)生,有中央情報局的間諜網(wǎng)絡(luò)負責人,結(jié)果是這些人的判斷準確率都非常低,平均只有54%。

  基本等于瞎蒙。

  

  《匹諾曹》插畫,Instagram

  但是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們判斷出錯的比例不是對稱的。如果錄像里的人說的是真話,人們一般不會冤枉他,會認可他說的是真話;但如果錄像里的人說的是假話,人們常常看不出來他說的是假話,總是以為他在真話。

  由此可見,我們很容易錯信他人,這一點即使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也難以幸免。

  為什么我們?nèi)绱巳菀族e信他人呢?根據(jù)進化心理學,我們?nèi)菀资茯_是因為人類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變成了一種社會性的動物,當人類互相支持,幫助的時候,我們會獲得心理上的溫暖,和滿足感。社會之所以還能正常運行,是因為我們愿意相信陌生人。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shù)時候,容易輕信他人的特點是維護社會運行的基礎(chǔ),是具有高度適應性的。試想:同事送你兩張電影票,你會懷疑他是在設(shè)計陷害你嗎?你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出差,點了個外賣,你會懷疑菜里有毒嗎?同事今天比往常提前下班了,你會懷疑她是跟外國情報機關(guān)接頭去了嗎?

  拿愚人節(jié)舉個例子:愚人節(jié)的整蠱其實可以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如果你對所有人都保持了高度警惕,固然沒有人會再去欺騙你了,但是你也許也因此少了體驗到許多人際樂趣。這是因為,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做一個既不會輕易被騙,又特別合群的人。這是基因的矛盾,此事古難全。長期存在的弱點必定有優(yōu)點的一面,都是兩難的選擇。偶爾被騙,是合理的代價。

  

  《匹諾曹》插畫,Instagram

  越懷疑別人越容易被騙?

  當然,如果你偏要與演化遺留下來的本能作對,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警惕,認為這樣就可以不被騙了,你依然想錯了。心理學研究表明:總是懷疑別人的人反而比愿意信任別人的人更容易被騙。

  多倫多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到了一批受試者,在他們參加實驗之前,先對他們進行標準化判斷,知道他們是高度信任者還是低度信任者。高度信任者是傾向于相信別人的人,低度信任者不輕易相信別人。接下來,他們又找來另外一群學生進行模擬面試,要求其中一部分學生說實話,另一部分學生則要在幾個關(guān)鍵問題上說謊。最后,他們讓受試者觀看這些學生的錄像帶,要求他們找出在面試中說謊的人。

  結(jié)果表明,高度信任者的表現(xiàn)遠遠好過低度信任者,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傾向于信任別人的人看似容易受騙,這是因為他們經(jīng)常會參與比較大范圍的,有更高風險的社會互動,在這樣的互動中,難免會有被欺騙的地方,但他們也會因此鍛煉自己判斷別人謊言的能力。而不愿相信別人的人只愿意與熟悉的小圈子互動,這導致他們和別人互動的機會比較少,因此,反而會缺乏洞察別人意圖和動機的機會。

  這個心理規(guī)律解釋了:為什么我們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許多老年人雖然總是質(zhì)疑家人對自己所說的話,卻對網(wǎng)絡(luò)上的虛假廣告深信不疑?老年人長期處在熟悉的小圈子里,即使有較強的風險意識,也很難洞察他人行為背后的動機,最終落入不法分子的騙局。

  

  《匹諾曹》插畫,Instagram

  如何識別他人的謊言?

  由此可見,想要避免被別人欺騙,反而需要更加坦然地相信別人,獲得更大的社交圈子。當然,在人際互動中積攢社會經(jīng)驗是對風險意識的長期投資,在生活中,面對別人善意或者惡意的欺騙,我們也需要一些鑒別謊言的實用技巧。

  要確定別人是否在說謊,我們可以觀察他與平時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對方的行為出現(xiàn)反常,往往是說謊的線索。很多測謊專家運用的就是這個方法,他們會預先測試研究對象的正常反應,記錄一系列的參數(shù),隨后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觀察這些參數(shù)是否發(fā)生了明顯的波動,作為判斷的依據(jù)。如果愚人節(jié)當天,有一位平素性格大大咧咧的朋友突然偷聲細氣地與你說話,你就需要小心自己被他整蠱了。

  多角度定位真相也是識破謊言的好方法,說一個謊,就得用更多的謊言來彌補,如果對方說謊,是很難做到各個角度都相互呼應、邏輯自洽的。所以說,想要識破謊言,就可以從不同角度提問題,看看他的答案是不是自洽,是不是能自圓其說。所以,揭穿謊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撒謊的人多說話,而不是少開口。

  除此之外,人在撒謊的時候還有很多小動作,比如他們的腳會對著出口,他們會捧著些東西擋在自己身前,他們還會無意識地把音調(diào)壓低很多,顯得自己誠懇可信。

  看到這里,也許你知道了為什么人類天性不擅于識別謊言,同時,你也掌握了防止受騙的“反套路”方法,當然,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維系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永遠是信任,生命不可能在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最后,愿心理學成為你理解人性與保護自我的心智工具,讓你的世界中多一些真誠,少一分虛假。

  

  《匹諾曹》插畫,Instagram

責任編輯:王超

科普中國APP 科普中國微信 科普中國微博
科學辟謠
是中國科協(xié)為深入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shè)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內(nèi)容建設(shè)為重點,充分依托現(xiàn)有的傳播渠道和平臺,使科普信息化建設(shè)與傳統(tǒng)科普深度融合,以公眾關(guān)注度作為項目精準評估的標準,提升國家科普公共服務水平。

猜你喜歡